《覺知 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》
我的學生們大都聽過這則對話….
學生問:「老師,我可以不要用功蹲馬步嗎?」
我便回:「可以呀,只要妳不再半夜寫訊息來問我如何度過苦戀中的折磨。」
我們可以不學習、可以偷懶,只要我們沒有煩惱痛苦,對吧。
既然有了煩惱痛苦,卻繼續在衍生煩惱痛苦的因緣海中不願起身;背對光,卻苦於身處黑暗......那也怨不了誰了。
也難怪佛陀證悟後一開始對眾生的教導(初轉法輪)是從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開始,一般人沒有苦到一個極點、苦到一個眾難纏身,是不會發起心力去尋找一個究竟的解脫之道的。
雖說是究竟終極的解脫之道,其實它也不過是「止觀」的練習,透過這份「安住內在保持覺知」的持續練習,
【首先,會一步一步認識到自己內在的恐懼如何在創造痛苦】,
【接著,逐漸會開始對那些小我的低語與感受不再那麼當真】,
【直到有一天,會連同「自己是誰」(愛我執)都不再那麼當真】。
那麼,從「我」而衍伸出來的各種苦就一併萎頓衰亡了。
所以可以說,這份「覺知」其實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,讓自己免於苦痛煩惱。
今天起,減一分對他人 的防衛,多一分對自身的覺知吧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中觀四百論》第七品 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
「現見行等苦.違時則消失」
目前那些從所見所行而引發的苦,若改為與其相違的做法時,則苦便會消失。
以上邏輯不難理解,但問題是--
1. 如何能看到那個促成苦果的起因?
是那個起因,使得我們只見到所見的、忍不住去做那些想做的,從而生出苦果。
2. 就算是知道了自己的苦因,但若不堅持(止觀的)基本修練,仍然無法逆轉苦因,改變自己去做出「相違苦因的做法」。
(註) 所謂「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」中的「明」字,指得就是「覺知」,也就是止觀的「觀」的意思。
不過一個人若不能止(定靜),就不能觀;而觀,亦有助於止。所以止與觀兩者不能拆開來解。